- 十六特勝
- ﹝出法界次第﹞ 十六特勝者, 勝於四念處等諸禪觀也。 始從調心, 終至非想。 地地皆有觀照, 能發無漏善業, 而無猒惡、 自害之失, 故受特勝之名也。 (四念處者, 一觀身不淨、 二觀受是苦、 三觀心無常、 四觀法無我也。 無漏者, 不漏落三界生死也。 ) 〔一、 知息入特勝〕, 息即鼻中氣息, 謂數息調心之法。 若闇心而數, 則觀慧不明; 今既覺知息入, 則照息分明, 故解慧易發, 是為特勝。 〔二、 知息出特勝〕, 謂數息調心之法, 若闇心而數, 則觀慧不明, 今既覺知息出, 則照息分明, 故解慧易發, 是為特勝。 〔三、 知息長短特勝〕, 謂調心既靜, 而照了漸明, 即便覺息入出長短之相, 是為特勝。 〔四、 知息遍身特勝〕, 謂從欲界定證未到地定時, 即覺身及定法悉皆虛假, 息之入出, 遍身微微, 如有如無, 是為特勝。 (未到地定者, 謂於欲界修色界定, 身雖未到於彼, 而心已先證彼定也。 ) 〔五、 除諸身行特勝〕, 謂從未到地, 若發初禪覺觀之法, 則身心豁然開朗, 所證境界, 悉皆虛假, 空無我人; 既無我人, 誰作諸事?誰受禪定?是則顛倒所起身業, 皆悉壞滅, 是為特勝。 (覺觀者, 謂初心在緣曰覺, 細心分別禪味曰觀。 ) 〔六、 受喜特勝〕, 謂既與觀慧相應, 若證初禪喜支, 即能照了, 而此喜支, 則無過失, 是為特勝。 (支, 分也。 ) 〔七、 受樂特勝〕, 謂既與觀慧相應, 若證初禪得樂支時, 即能覺了, 便於樂支, 不起見著, 以無所受而受樂觸, 是為特勝。 〔八、 受諸心行特勝〕, 謂既與觀慧相扶, 若證初禪一心支時, 即能照了一心, 不起顛倒; 於一心中, 獲得正受, 是為特勝。 〔九、 心作喜特勝〕, 謂離初禪, 入二禪時, 常自照了, 若發二禪內淨之喜, 則此心真喜, 從觀慧而生, 是為特勝。 〔十、 心作攝特勝〕, 謂既因觀慧得二禪一心支, 即照了一心, 攝諸亂想, 顛倒不起, 是為特勝。 〔十一、 心作解脫特勝〕, 謂離二禪, 入三禪時, 常有觀慧, 即能照了; 雖得妙樂, 心不耽著, 無累自在, 是為特勝。 〔十二、 觀無常特勝〕, 謂離三禪, 入四禪時, 常修觀慧, 發不動定, 了達定中心識虛誑, 念念生滅, 是為特勝。 〔十三、 觀出散特勝〕, 謂從四禪入虛空處時, 加修觀慧, 內外照了, 而證空定, 能離色界緣空之識, 自在消散, 即能了達空定虛誑不實, 心不愛著, 是為特勝。 〔十四、 觀離欲特勝〕, 謂離虛空處定, 入識處時, 常以觀慧, 內自推撿, 離虛空處離欲之心, 於是發識處定, 即能了達識定虛誑不實, 心不愛著, 是為特勝。 〔十五、 觀滅特勝〕, 謂離識處, 入無所有處時, 常以觀慧, 照了所修之境, 能修之心, 於是發無所有處定, 即能了達無所有處虛誑不實, 心不愛著, 是為特勝。 〔十六、 觀棄捨特勝〕, 謂離無所有處, 修非有想非無想定時, 常以觀慧, 觀察所修之法, 能修之心, 於是發非想處定, 即能了達非想處猶有細想, 虛誑不實, 非是涅槃安樂之法, 心不愛著, 是為特勝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
* * *觀察四念處有十六種的特勝, 即知息入、 知息出、 知息長短、 知息身、 除諸身行、 受喜、 受樂、 受諸心行、 心作喜、 心作攝、 心作解脫、 觀無常、 觀出散、 觀離欲、 觀滅、 觀棄捨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